4月的托克托县乍暖还寒,但伍什家乡镇卫生院里却暖意融融。4月16日清晨,当医院的专家车队驶入这座乡镇卫生院时,闻讯赶来的村民们早已在走廊里翘首以待。在这个被大风裹挟的清晨,一场跨越千里、经过两次下沉的健康守护正在上演。
超声诊室门口,50岁的钟女士攥着检查单来回踱步。“今天有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专家,我早早就赶来了。”她指着诊室门口的专家介绍牌说,“听说这位尹主任的号在北京很难挂上,还得提前预约呢。”
作为内蒙古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医院此次派出头颈肿瘤外科、乳腺肿瘤中心等精锐团队。诊室里,乳腺肿瘤中心专家正在为村民黄女士解读超声报告:“虽然从超声报告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还是建议去呼和浩特做个钼靶检查。”专家边说边在病历本上写下联系方式,“您到了市里直接打这个电话,我们同事会全程对接。”
“这些专家就像及时雨。”伍什家卫生院王飞院长感慨地说。自2020年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建立帮扶机制以来,这个基层卫生院已迎来多批省级专家。此次更将“京字和蒙字招牌”医疗资源一起输送到田间地头,让56岁的高女士不必辗转,就能让专家亲自评估甲状腺结节状况。
在候诊区,托克托县卫健委副主任李春玲望着往来人群告诉记者:“这里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很多人一辈子没出过县城。现在国家把‘健康直通车’开到村口,这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她的身旁,几位老人正用方言互相叮嘱:“记得把体检报告都带上,这样的机会不常见!”
学校党委委员、医院党委书记王进文穿梭在各诊室之间,他告诉记者:“带着全院1000多医护人员的祝福而来。”他指着正在问诊的专家团队说:“这些平日里‘一号难求’的专家,现在成了乡亲们的‘健康守门人’。通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我们要让优质医疗资源像蒲公英的种子,深深扎根在基层大地。”
参加义诊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超声科主任医师尹珊珊把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到内蒙古,再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到伍什家卫生院义诊,形象地称为“两次下沉”,她说:“两次下沉让病人免去了从村里到首府,从首府到首都的多次奔波,减少了他们的负担,也让我们把医疗技术送到需要的地方,让患者受益,也提升了我们职业的自豪感。”
在医院的长椅上,几位做完检查的村民正在开心地说笑。电子屏上,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标语与就医指引,勾勒出一幅健康惠民的图景。义诊一直持续到当日午间,仍有村民匆匆赶来,这场跨越首都与首府的城乡健康接力,正在续写着更多温暖的故事。
稿件来源:草原云
编辑:池源
初审:张琦
复审:胡媛
终审:张媛媛